2022年10月27号下午,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生群受邀来到本期云讲堂,带着我们揭开《资治通鉴》的神秘面纱。

“《资治通鉴》作为毛泽东同志最喜欢的书之一,不仅自身的学术价值出众,在治国理政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先进而深刻的思路。”赵生群教授以朴实的讲述方式,幽默的话语,丰富的知识和完整而清晰的脉络,从一个个社会背景剖析了《资治通鉴》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。《资治通鉴》着眼于政治,强调“文以载道”。赵教授的讲述分为四个方面。
一是把握全局。把握全局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。从《资治通鉴》的名字出发,“通”即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。赵教授以死亡婴儿人数的对比、盲人摸象、管中窥豹等典故,告诉我们研究历史一定要有大局观、全局观,不能片面看待事物。
二是防微杜渐。这是书中极为强调的一点,从书中开头周天子立韩赵魏为诸侯于礼不合、汉武帝晚期巫蛊案的故事,都能说明要防微杜渐,从源头上加以防范,消灾祸于未萌。赵教授又以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为例,“上医治未病”,治国与治病道理相通,防微杜渐才能事半功倍。

三是礼法并用。礼禁未然之前,法施已然之后。礼重在预防,法偏于惩治。赵教授指出了一个误区——儒家并非不讲法治。孔孟都曾多次提到刑法,荀子更强调隆礼重法。同样地,法家也并非不讲礼治,韩非子也继承了仁、德、礼、义等儒家最为重视的东西,礼法并用才能长治久安。
四是德主刑辅。“教化安可慢,风俗安可忽。”《通鉴》同样强调德主刑辅。赵教授详细阐述了道德是治理国家的基石。德治,是治本;法治是治标,是救急。惩罚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在治理国家方面,道德也比法治更为重要。
赵教授把《资治通鉴》的治国理念完整、简略却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,让我们深受启发,受益良多,给予了我们许多现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思考。

小结
顺着历史脉络,我们发现《资治通鉴》中蕴含的四个观点——把握全局、防微杜渐、礼法并用、德主刑辅,这些观点体现在我们国家的决策中。毋庸置疑,《资治通鉴》除了其自有的文学性吸引我们去阅读外,也以深邃的思想引领一代代学者去思考与体会。愿我们终能“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,在阅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。
文案:朱心怡,孙艺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