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2021年11月,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三届“卿云杯”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拉开帷幕。教务处通识中心、人文学院在全校征集通识课程论文并组织参赛。2022年5月,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颜烁撰写的论文《徘徊的历史幽灵——<爸爸爸>与<马桥词典>的符号实践与权力伤痕》从514篇参赛论文中脱颖而出,成为入围决赛的36篇论文之一。入围决赛的同学大都来自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中山、中国传媒等综合性大学。最终,颜烁所撰论文荣获全国优胜奖。
![说明: C:\Users\Administrator\AppData\Roaming\Tencent\Users\1141231649\QQ\WinTemp\RichOle\(_9WGQV@Z@NIU73@5V]PDE5.png](//www.uedsports.biz/tsjy/__local/5/3A/43/35CA44DD4E500559BC193925409_9EF15808_3ADE6.png)
我叫颜烁,来自人文与传播学院20文学1班。5月22日,我有幸参与了复旦大学主办的第三届“卿云杯”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决赛。从冲出校赛到参加全国赛的初赛、线上网评投票,再到复赛与众多名校学子对决、直面著名学者犀利提问与点评,我深感这一路所收获的,远不止“优胜奖”。
我的论文主要阐释了当代“寻根文学”作家韩少功的《爸爸爸》和《马桥词典》,那些在民族文化面临转型时勇敢而诚实的文学实践,在多轮阅读与研究过程中,我使用了“历史幽灵”的概念来指称两个文本中所携带的历史与文化重负——幽灵化的历史印刻在每个当代人不自觉的记忆深处,历史化的幽灵则是文化主体中空的险境。那携着集体残酷宿命的丙崽与被历史符号灼伤的马桥方言,似一记浑浊的警钟、一道酷烈的火光、一把泛寒的利剑,直指民族文化的劣根,残忍地逼问着每个被相似文化哺育的个体,带着淋漓鲜血和反思阵痛。
这篇论文初次完成于2021年12月,作为课程作业,距离决赛已经过去几个月。赛前几次重读这两部文本,曾经触动过我的点更深地触动了我,一些此前不曾触发的点也在重读中活跃起来。何谓经典?卡尔维诺说,经典是“我正在重读……”的那些书。对《爸爸爸》和《马桥词典》的重读也让我真切地发现,经过数月沉淀后,原先的理解变得愈加开阔通透,许多观点与思想得以浮现贯通。在写作答辩需要的亮点陈述时,我也渐渐意识到原文的不足之处,于是一一改之——我坚信进步虽缓慢却存在的必然,因此不必否认过去的自己,也不必囿于当下的成绩。
疫情把本该线下的决赛变为线上,面对冰冷的屏幕和画框里的人,总觉得少了些参与感,但也多了些轻松。网络缩短了现实中的天南海北,尽管顺着网线的联结也如幽灵一般漂浮在半空。我被安排在最后一位答辩,几乎听完了全程,参赛选手或贯通文史哲的边界肆意畅游,或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,或打破传统体系探寻主流之外的无尽可能。他们的能力在于不同学科思维间碰撞的灿烂火花,把专业所学应用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,既有本专业的深度与广度,也有专业之外的创新与活力。
在答辩现场,台湾中原大学教育研究所黄坤锦教授多次强调“通识教育”的意义,他指出要打破专业划定的区域,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融汇不同知识的能力,最终唤醒个体的人文情怀,以达“成人”。我所理解的“通识教育”也大抵如此:通识教育的初级阶段当为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,尤其是非人文社科类专业对人文艺术类的涉猎,这有助于在初始时期形成自己的探索兴趣与价值判断;通识教育的下一阶段当为对不同知识的交融贯通,无论是专业与专业间的互涉,还是专业与生活的共通,学科思维从来不会孤立地体现在试卷或论文里,它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与选择;通识教育的最终阶段当为培养成德达才的和谐之子,面对学问我们“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”,面对自身我们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面对未来我们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,在繁杂多元的社会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,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好奇一切,也敬畏一切。
最后也要感谢来自人文与传播学院耐心负责的吴智斌老师,是她首先把《爸爸爸》这一优秀的文本带入课堂,极具启发性的观点与讲解打开了我的思路,也让我有机会接触更丰富的文学作品;也是她不厌其烦地指导我的论文写作,在段与段的衔接中搭建逻辑,在字与字的排布中体现学识,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都力求精准,使我深切体会到学术的严谨性与规范性。
希望看到这里的你,能够在通识教育中充实自己,开放视野,自觉幸福,自在翱翔。